快過年了,肉和菜的價格肯定又要漲了,“菜籃子”生意早就被互聯網玩家盯上了。比如,美團最近推出了“美團購物”,以“生鮮電商”和“社區服務”為切入點,為消費者提供送貨上門服務。
但從目前的城市消費需求來看,由于工作生活節奏快,年輕上班族自己買菜的頻率越來越低,更多通過外出就餐或外賣、食堂等渠道接觸到“菜籃子”。消費者需求從凈菜到熟食的變化會影響農產品的流向。
為此,永輝、BBK等傳統生鮮超市也開始重視B2B業務。在建設消費終端的同時,他們努力“菜籃子”上游產業。大眾的消費品質和購買價格能否在生鮮產業鏈重構中獲得紅利?
中國最基本的“五站”流通模式,農民——產地批發市場——待售土地批發市場——零售商——消費者,是層層交易,中心主體是產銷土地批發市場。為了讓“菜籃子”來到城市居民的家門口,批發市場和消費者之間往往有多級分銷商。
作為居民“菜籃子”的商品供應主要場所,也主要由政府推動。這也是農產品最常見的流通路徑。目前,我國通過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的農產品比例高達80%。
碼頭農貿市場星羅棋布,方便城鄉居民。但市場內攤位多,菜販進貨渠道廣且雜,管理難度大。20世紀90年代,超市業態在mainland China逐漸興起。政府意識到,只有把經營實體組織起來、標準化了,產品才能標準化、規范化。因此,通過政策鼓勵和引導大型流通企業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按照超市業態和經營理念,將城市農貿市場轉型為生鮮超市。
如今的生鮮巨頭永輝也是“農改”的第一個受益者。生鮮超市具有地域性的一個原因也在于此。
直接鏈接上游原料供應商對中小型餐廳的需求。在中國,沒有像美國Sysco這樣的食品供應鏈巨頭。中國和美國環境不同,但理論上中國4萬億的餐飲市場可以孕育出堪比Sysco的B2B公司。
所以,無論是兩家外賣平臺的“(美團)快驢購”和“餓了么”,還是連鎖餐飲企業旗下的“豎亥”和“新糧機”,還是美菜、松小菜、天木等創業公司,都在講述跨越等級森嚴的農貿市場,成為中國Sysco的故事。
下面,虎嗅高捷高申綜合幾家生鮮B2B公司的案例,從各自的特點中一窺中國農產品市場的變化態勢。
一畝田:生產源信息匹配的大中介
一畝田如果要找互聯網公司標的,應該是農產品鋼網或者58同城,因為一畝田就像一個農產品分類信息平臺,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為上游農產品產地和下游配送代理商提供農產品交易撮合服務,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
從2014年開始,一畝田開始在全國一級批發市場開店,向批發商介紹一畝田APP,告訴他們可以賣貨或者找貨源。其實這是國內經銷商互聯網化的一個過程。
目前一畝田有1300萬用戶,分為買家和賣家。賣方主要是生產合作社、經濟代理人、種植大戶、家庭農場或有規?;N植能力的農戶。購買者為批發市場、批發商、超市、餐飲企業等。,形成人脈和商圈。
一畝田是基于農產品供應鏈的作用而建立的,并不直接觸及現有生鮮流通渠道參與者的利益。同樣,還有惠農。兩者的路徑基本相似,都是提供撮合平臺,提高交易效率,逐漸衍生出市場報價、物流撮合、農資購買、支付、社交等服務。
美菜。JD.COM農產品B2B版。
說到餐飲B2B,最有名的就是美菜了。com。Meicai.com的創始人劉傳君是沃沃集團的聯合創始人之一,這家企業叫做“京東”。農產品B2B的COM”,因為自2014年成立以來,Meicai.com一直在物流方面大力投入,自建物流配送體系,采購和配備了數千輛冷鏈車,組建了4000多人的物流配送團隊,在全國建立了近30個倉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