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四年(1509年),拙政園由王獻臣初建,取名“拙政”是因晉朝《閑居賦》的一段話:“筑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園主人王獻臣委托畫家文征明進行設計,并存文氏之《拙政園圖》、《拙政園記》和《拙政園詠》傳世,比較完整地勾畫出園林的面貌和風格。當時,園面積約13.4公頃,規模較大。園內有許多空地,中間有積水,池中繁花、玉石、假山、水石、亭臺、小徑、林地等,共有31個景點。整個園林竹樹野郁,山水彌漫,近乎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天然野趣。
走進拙政園,人們首先會感受到各種各樣的奇石。這些奇石各具特色,有的形態奇特,有的紋理美麗,讓人欣賞時產生喜悅之情。其中最著名的太湖石,以其“皺、漏、瘦、透”之美而著稱,被眾多文人墨客所喜愛。太湖石原產于江蘇太湖的蘇州洞庭山,因長年水浪沖擊而形成許多空洞、穿孔、道孔,形狀奇特、質地圓潤。太湖石不僅具有自然美,還具有人文氣息,為園林增色添彩。
在園林中,太湖石常被用來構建假山、點綴園林庭院等人文景觀。古人云:“錯落復崔巍,蒼然玉一堆。峰駢仙掌出,罅拆劍門開”。太湖石為我國古代四大玩石之一,因產于太湖而得名。它是指產于環繞太湖的蘇州洞庭西山、宜興一帶的石灰巖,其中以黿山和禹期山為聞名。
然而,太湖石并非易得。古代采石工人需攜帶工具潛水取石,用大繩捆綁,吊上大船運往工地。明畫家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寫道:“太湖石在水中者為貴,歲久被波濤沖擊,皆成空石,面面玲瓏?!碧瘜儆谑規r,多為灰色,少見白色、黑色。石灰巖長期經受波浪的沖擊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蝕,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步形成大自然精雕細琢、曲折圓潤的太湖石。
總之,拙政園內的太湖石為我國古代園林中常用的石料,具有自然美和人文氣息。它源于江蘇太湖的蘇州洞庭山,因長期水浪沖擊而形成許多空洞、穿孔、道孔,形態奇特、質地圓潤。而古代采石工人需攜帶工具潛水取石,用大繩捆綁,吊上大船運往工地。這種太湖石的奇美,為園林增色添彩,也體現了我國古代園林藝術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