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0月13日訊(記者段思琪)國家統計局2021年5月11日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總人口14.12億人(不含港澳臺,下同),60歲及以上人口2.64億人,占比18.70%。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和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老齡產業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但一些不法經營者利用老年人信息閉塞、需要陪伴、渴望健康、認知薄弱等特點,炒作概念,虛假宣傳,設置陷阱,騙取老年人錢財。老年人消費侵權問題時有發生。在重陽節到來之際, 為幫助老年消費者提高風險防范和自我保護意識,中國消費者協會提醒,購買藥品應選擇正規渠道,尋找保健食品的藍帽子。謹防低價游陷阱和投資理財陷阱。遠離非法會議營銷,警惕各類電信詐騙。消費前做足功課,遇到糾紛理性維權。(一)從正規渠道購買藥品,謹防醫療效果顯著的食品和虛假廣告“神醫”“神藥”等藥品是指用于預防、治療、診斷人體疾病,有目的地調節人體生理功能并指定適應癥或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質,包括中藥、化學藥和生物制品。目前, 一些不法經營者將假冒偽劣藥品包裝成“神醫”、“神藥”出售。忽悠老年人購買,非法牟取暴利。對此,中國消費者協會提醒老年消費者:一是要通過醫院、藥店等正規渠道購買藥品,并仔細核對藥品批準文號。除不實行審批管理的中藥材、中藥飲片外,在我國上市的藥品須經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準,取得藥品注冊證和批準文號后方可上市,以保證藥品的安全、有效和質量可控。消費者應盡量選擇持有《藥品經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的醫院、診所、藥店等正規場所(包括電商平臺)購買藥品, 并認真核對藥品的批準文號(國藥準字號)和有效期。消費者可以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網站上查詢和驗證。消費者千萬不要購買沒有批準文號或在國家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上查不到國藥標準號信息的藥品,以免受到假藥的侵害。2021年5月,浙江溫州市場監管局近日公布了該市民生領域“鐵腕”行動典型案例,其中一起為“龍灣區市場監管局查處楊涉嫌生產銷售假藥案”。2021年2月25日,龍灣區市場監管局永興所執法人員根據舉報線索對楊住處進行檢查,發現8瓶 “新痛風特效藥”,上面寫著“功能主治:急慢性痛風,本藥具有祛風除濕、散寒止痛之功效……”外包裝上,符合醫學的定義。但該產品并未獲得藥品批準文號。以上藥品經溫州市食品藥品檢驗科學研究所檢測,檢出地塞米松。楊銷售上述假藥的行為涉嫌違反《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之規定,構成銷售假藥罪。目前,該案已移送溫州市公安局龍灣分局依法偵查。第二,要警惕醫療效果顯著的食品,很可能非法添加了藥物,對健康有害。食物不是藥物, 而且對治病也沒什么效果。對于一些聲稱能治病的“食品”,要么是虛假宣傳,要么很可能是非法添加的藥物。長期食用這類“食品”,會給消費者帶來極大的健康風險。8月24日市場監管總局查處的第四批2021件民生領域典型案件中,就有一起河南省濟源市市場監管局查處黃等人銷售非法添加藥品食品案。2021年7月5日,濟源市市場監管局接到消費者投訴,稱其在黃某購買的花粉山藥片糖果,服用后降糖效果非常好,但同時出現了一系列不良反應。經過檢查, 產品中檢出格列本脲。格列本脲是一種具有明顯降血糖作用的處方西藥。由于副作用明顯,長期大量使用會引起低血糖和腎臟疾病,甚至導致死亡,因此該藥只能用于特定人群,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當事人的行為涉嫌違反《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八條?!吧a經營的食品中不得添加任何藥物”,涉嫌違反《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條之規定,構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目前,該案已移送公安機關。第三,要小心網絡上關于“神醫”“神藥”的虛假廣告,不要為了追求健康而失去健康。為了獲得經濟利益, 一些不法經營者發布涉及中醫藥的虛假違法廣告,通過虛假或夸大療效的方式誘導消費者購買和使用。這種行為不僅影響了中醫藥的健康有序發展,也給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帶來不利影響。在9月29日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的第五批查處“鐵拳”2021件民生案件典型案例中,就有“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市場監管局依法查處甘肅卓元堂互聯網醫院有限公司發布虛假廣告案”。2021年3月17日,七里河區市場監管局對甘肅卓元堂互聯網醫院有限公司梅林縣中醫診所進行了現場檢查, 并發現《產品介紹-寧洱方》、《產品介紹-豁肺方》等產品的大量廣告資料,上面印有“古方、古法采藥炮制”等字樣。經查,該公司在“中華網”健康專欄發表的《蘭州卓元堂中醫館——在線診療的先行者》一文中,宣傳“年訪問量10萬人次以上”;在“蘭州熱線”信息欄目發布的《卓元堂中醫院,蘭州首家開通網上問診咨詢的醫院》一文中宣傳“特邀國家級中醫院士、國醫大師、省內外優秀中醫專家坐診”等內容。與此同時, 公司客服人員通過在線咨詢的方式向患者宣傳“保證永不復發;我們用200多年的秘方”“平均治愈率95%以上”“保證永不復發;還有幾十萬的康復案例等等。該公司的廣告與事實不符,嚴重誤導公眾。當事人的上述行為違反了《廣告法》第十六條、第二十八條的相關規定,屬于發布虛假廣告的違法行為。七里河區市場監管局依法對當事人處以80萬元的行政處罰。(2)保健食品不能治病。選擇正確的食物有助于健康。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合特定人群食用, 具有調節身體的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對人體無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老年人購買保健食品要注意三點。第一,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每一種保健食品都有其適宜人群或不適宜人群。老年消費者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實際需求。建議他們去正規醫院體檢,聽從醫生的建議,再購買保健食品。然后根據保健食品宣稱的功能和適合的人群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目前,我國批準的保健食品分為兩類。一類是限于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營養補充劑。另一類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分為27項。包括增強免疫力,改善睡眠, 緩解體力疲勞、提高缺氧耐受力、輔助防護輻射危害、增加骨密度、輔助防護化學性肝損傷、緩解視疲勞、祛痘、祛黃褐斑、改善皮膚水分、改善皮膚油脂、減肥、輔助降血糖、促進生長發育、抗氧化、改善營養性貧血、輔助提高記憶力、調節腸道菌群、促進排鉛、促進血液循環。超出上述功能的保健食品宣傳屬于虛假宣傳。一般情況下,每種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不超過兩種,那些包治百病、無所不能的保健食品是不存在的。二要識別“警察機動部隊”(保健食品的標志),仔細核對保健食品批準文號。保健食品市場魚龍混雜, 而消費者一不小心就會買到一些包裝非常像保健食品的普通食品或者假冒偽劣保健食品。因此,消費者在購買保健食品時,應盡量選擇超市、藥店、專賣店等場所或信譽良好的電商處購買保健食品,注意查看商家是否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及其經營范圍是否包括保健食品銷售,并查看產品包裝是否有“警察機動部隊”保健食品專用標識和批準文號。沒有“警察機動部隊”就不是健康食品。產品批準文號的真實性及具體注冊或備案信息可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專用食品信息查詢平臺(http://tsspxx.gsxt.gov.cn/gcbjp/tsspindex.xhtml)上查詢。第三, 要注意保健食品與其他食品、藥品的區別,按照標簽、說明書的要求食用。保健食品不同于其他食品和藥品,要嚴格區分。保健食品不含全面的營養素,不能代替其他食物和日常飲食。老年消費者在食用保健食品時應堅持均衡飲食。保健食品沒有疾病治療或預防功能,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保健食品一般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達到保健的目的。不要指望所謂的“療效”“見效”,不要聽信把保健食品吹捧成靈丹妙藥或者片面夸大藥物副作用的虛假宣傳。消費者如有不適,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 而不應該完全依賴保健食品,以免延誤病情。另外,你吃的健康食品越多,你就會越健康。你必須按照標簽和說明書上要求的劑量和次數服用。在食用營養補充劑時,也要注意不要與同類營養補充劑同時食用,以免過量補充。(3)低價游看似天上掉餡餅,實則是精心布置的購物陷阱。一些“黑心”旅行社利用“團購價”、“零團費”的噱頭如“自由行”、“旅游補貼”等吸引游客上門,但為了降低經營成本,可能會在行程、交通、餐飲、住宿等方面大打折扣,并在行程中安排各種購物環節, 或者在簽合同的時候把最刺激最付費的景點排除在低價團費之外。這些行為嚴重影響老年消費者的出行體驗,容易產生消費糾紛。因此,老年消費者在選擇旅行社和旅游產品時,應更加關注旅行社的信譽和旅游產品的質量,同時考慮自身的身體狀況和承受能力,并與旅行社簽訂旅游合同,詳細閱讀合同條款,了解旅游行程和雙方的違約責任,特別注意合同中是否有針對老年消費者的特別條款。如果發現旅行社的合同向老年人收取年齡“附加費”和高額押金明顯不合理, 必須提前與旅行社協商解決,切不可盲目簽。此外,老年消費者在旅游時,也要隨身攜帶一些常備藥品,防患于未然。例如,2021年4月22日,文化和旅游部旅游質監所發布了“不合理低價游”投訴十大典型案例。第一種情況是以“競賽獎”的名義贈送旅游案例。游客周投訴稱,湖北宜昌某旅行社以獎勵“中老年健身舞大賽”獲獎會員為名,組織5人“零團費”赴港澳6日游。旅游過程中,導游有誘導購物行為。所購貨物明顯質價不符,周等五人共花費9萬余元。000元。據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市場綜合執法支隊調查,該旅行社以獎勵某中老年健身舞大賽獲獎成員為名,組織197名中老年人赴港澳旅游。其中,55歲以下的中老年人繳納的團費為0元,55歲以上的老年人繳納的團費為380元,且該社未向地接社繳納團費,地接社需要通過帶領游客購物獲得收入。經調解,旅行社同意為游客辦理退貨手續,并預付了9萬余元。(4)投資理財不是投機發財。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經濟收入的不斷增加, 中國的老年人一般都有一些積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缺乏理財知識和掌握的信息,打著各種項目的旗號,在“高額回報”的誘惑下,布下了層出不窮的詐騙“套路”。很多老人忍不住被誘入陷阱,造成了嚴重的財產損失。對此,建議老年消費者積極學習投資理財知識,明確投資理財不同于銀行儲蓄存款,各類金融產品都有一定的風險。并且積極和孩子溝通,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問孩子,注意聽聽孩子的意見。第二,我們應該去銀行, 保險公司等正規金融機構購買理財產品。仔細閱讀理財產品說明書或理財合同,了解理財產品的種類、風險等級、保本、預期收益率、投資方向或掛鉤標的、流動性安排等細節。第三,要根據要求評估風險承受能力,根據評估結果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注意適度投資,分散風險,既不能“孤注一擲”,也不能“孤注一擲”。第四,警惕高息理財項目,遠離非法集資。要抵制“高息”理財項目的誘惑,不要相信商家任何“低門檻高回報”的宣傳,不要購買通過理財群銷售的理財產品, 旅游、講座、電話或上門,不要購買資金不明、投資業務不清的理財產品,防止血本無歸。例如,近期,北京、廣東、河南等地發生了利用“以房養老”概念非法集資或轉移老年人財產的案件,受害人損失慘重?!耙苑筐B老”這種金融詐騙的基本套路是,誘騙老人將自己的房子拿出來抵押,然后將借來的錢投資到一個號稱每月能拿到10%-15%的高息“金融項目”上,老人將房子的處置權交給金融公司。剛開始,老人每個月都能收到相應的回報,但沒多久,不僅收益和本金無法返還,連自己的房子都被強制過戶,老人在 "沒有錢和房子。"有媒體做過不完全統計。僅在北京,就有3000多名房主陷入住房金融的陷阱,其中大多數是老年人。(五)不參與非法“銷售”,不信任商家?!跋茨X”宣傳目前,一些不法經營者打著“惠民工程”、“政府補貼”、“一帶一路”等鮮明旗號,冒充國內外著名的醫學科研院所、基金會、行業協會,打著神醫、專家、教授、研究員等各種頭銜,標榜自己的產品為國內重大發明或國際領先科技成果,忽悠老年人大量購買其產品。不管賣的是什么藥品、保健食品、保健品、普通食品還是其他產品,都成了“神藥”或者“神器” 可以治療疾病,有益健康。通過強調老年人容易患病,夸大產品功效,反復介紹“成功”案例,有的甚至將廣告編成朗朗上口的歌曲和口號,對參會的老年人進行“洗腦”宣傳。事實上,這些經營者往往沒有相應的營業執照和營業執照等資質,其產品并不具備宣傳中的神奇功效。老消費者一定要擦亮眼睛,遠離健康講座、專家訪談、有獎講座、“專家咨詢”、免費體檢、貼心體驗、免費旅游等非法“營銷”活動,采取家訪送禮、親情紐帶、會員打折、寄賣、饑餓營銷等多種方式推銷產品。他們不相信商家的“洗腦”宣傳, 不要貪小失大。例如,2021年1月,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市場監管局依法對某銷售場所進行檢查,現場聚集了約200名中老年人。一家家紡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在宣傳其產品。內容涉嫌虛假宣傳。經查明,當事人以舉辦28周年慶典為由,通過免費領取雞蛋和禮品的方式,吸引眾多中老年消費者前來聽課,并虛假宣傳其蠶沙枕含有37種純中草藥,抗菌被具有殺菌消炎功能,黑金功能采用中非黑鉆石制成,可輻射能量波,提高免疫功能。根據調查, 蠶沙枕的填充物只有蠶沙和滌綸纖維,黑金功能被的填充物是黑金纖維棉,抗菌功能也是自己補的。象山縣市場監管局依法對當事人作出20萬元的行政處罰,停止違法行為。(六)電信詐騙手段層出不窮,一定要管好自己的“錢袋子”。近年來,電信詐騙呈上升趨勢,老年人由于識別詐騙、防范詐騙、抵御風險能力較弱,成為電信詐騙的主要受害者之一。電信詐騙主要表現為:冒充“老朋友”以各種理由借錢或冒充醫護人員說孩子住院需要交手術費;虛假中獎或扶貧詐騙, 老年人想要領取獎金或扶貧補貼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如押金、郵費、手續費或個人所得稅;冒充銀行或公安局、檢察院、法院工作人員的電話號碼,以信用卡透支或冒用、涉嫌巨額詐騙、涉嫌洗錢等為由,要求將資金轉入所謂的“安全賬戶”。資金一旦匯出,相關人員就徹底失聯;相親、交友、詐騙犯罪分子利用老年人朋友孤僻、急于尋找伴侶等心理特點,在互聯網社交平臺發布交友信息,誘騙老年人添加其好友,然后以各種理由借錢,借錢后消失。有些騙子不僅能準確說出老人或子女的個人信息,還能偽造 “紅頭文件”取得老人的信任,使其放松警惕;有些騙子會制造一種急迫的氣氛,逼著老人急著賺錢才想通,等老人回過神來就來不及了。對此,中消協提醒老年消費者,在涉及金錢的事情上,要理性分析、多方求證,不要草率決定,不要給陌生人轉賬匯款,不要將銀行卡號、密碼、驗證碼等信息告知陌生人,不要貿然聽從對方指示,保管好自己的“錢袋子”。中消協建議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消費者安裝公安部門推出的全國反詐騙中心APP,該APP集防騙知識、典型案例、詐騙預警、舉報線索、 舉報助手等功能,并能為老年消費者提供多一層保護,防止電信詐騙。例如,2020年12月1日,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了10起電信網絡詐騙典型案例?!氨桓嫒岁惒?、陳長友虛構國家資產解凍,發放扶貧資金”就是一例。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被告人陳昌祥單獨或伙同被告人陳長友,冒充國家扶貧辦、財政部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或自稱“國際話梅俱樂部”等組織的工作人員,通過打電話、發郵件等方式,謊稱發放扶貧款、解凍國家資產資金,騙取被害人信任。在受害者打算參與之后, 他謊稱發放資金需要達到一定規模的人員,讓有意向接收資金的人組隊,以執照費、轉讓費等名義騙取費用,騙取61萬余元。本案是專門針對老年人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受害者都在70歲左右,年齡最大的81歲。中國消費者協會提醒老年人,在消費前,一定要主動了解產品或服務的相關知識,“心中有數”后再做購買決定,以免輕率、跟風、盲目、任性。在消費過程中,也要注意保留發票、收據等消費憑證。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 他們可以直接與經營者協商,提出正當要求。如果消費者和經營者難以達成一致,可以撥打熱線電話12315或12345進行投訴,也可以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或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同時,中消協也提醒年輕人多了解父母的消費需求和心理,為老人提供一些科學的消費建議和生活上的細心呵護,經?;丶铱纯?,多陪陪他們,讓老人過得更安全,生活得更舒心。報告/反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