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保健食品成為走親訪友、看望長輩的首選禮品。
為了幫助消費者增強防范能力,小松為大家總結了常見的保健食品消費陷阱:
1.“免費”陷阱
一些業務員利用一些老年人節儉、愛貪小便宜的特點,以“免費試用”、“贈送禮品”等方式吸引他們參加各種促銷活動。在促銷現場,邀請所謂的“患者”表明看法,甚至雇人制造爭先恐后購買產品的假象,給老年人不買就吃虧的心理暗示,然后花錢購買大量產品,有的是保健食品,有的是非法宣傳保健功能的普通食品。
02、“專家”陷阱
一些商家以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醫療機構、學術機構或行業組織的名義和形象發布違法保健食品廣告,誘導老年人相信相關保健食品的功效?,F場推銷過程中,請所謂的“專家”、“教授”、“醫生”來講養生。一些老年人盲目相信“專家”,大量購買,從幾百元到幾萬元不等。此外,老年人在參加免費咨詢和免費體檢后,聽信所謂“醫生”的建議,把治療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保健食品上,甚至拒絕聽從正規醫院的醫囑。
3、“家族”陷阱
很多獨居老人因為缺乏正常的交流,又患有各種慢性疾病,常常在孤獨中尋求家人的安慰。一些經銷商利用老年人的這些弱點,每天問問題,給家人設“陷阱”,讓老年人愿意為保健食品買單。一些老年人甚至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整天泡在經銷商的促銷場所,以此來尋求聚集老年人的樂趣和經銷商給予的“福利”,最終淪為非法宣稱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的“囚徒”。
4.“海淘”陷阱
“海淘”保健食品是時下年輕人流行的購物方式。然而,網上的保健食品市場卻很混亂。一些商家非法銷售不符合中國注冊或備案要求的海外保健食品,以牟取暴利。更有甚者,他們直接把假冒偽劣產品的包裝改成“進口保健食品”,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所以海淘海外產品需要特別注意。
溫馨提示:保健食品不是藥品,不能代替藥品治療疾病。
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為目的的食品。適合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的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藥品。
買保健食品要“查、看、查”。
檢查:
檢查保健食品包裝上是否有保健食品標志和保健食品批準文號。無論是購買國產保健食品還是進口保健食品,都要認準“小藍帽”標識,仔細查看產品批號、功能聲稱是否虛假或套用。
第二,看:
看清楚是否有名稱、地址、生產許可證號、生產日期、有效期等。保健食品的包裝上注明生產企業。生產許可證號可在企業所在地省級主管部門網站查詢,確認其合法性。
三個復選標記:
根據自身情況和注冊產品的保健功能進行選擇,切不可偏頗、盲目使用和濫用。
提示:
1.消費者可登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查詢在中國注冊或備案的保健食品,鑒別其真偽。
2.購買保健食品或接受相關服務,請選擇正規商家,通過正規渠道購買,并妥善保存購物小票、產品發票、網上交易記錄等必要憑證。如對所購保健食品的質量安全有疑問,可向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咨詢和舉報。
識破保健食品消費騙局
大家都學會了嗎?
面對促銷
記得擦亮眼睛。
保持理智
來源:上海市場監管
原標題:《春節將至,請警惕這些保健食品消費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