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VR眼鏡,進入虛擬災難環境,學習避險減震。東南網記者陳楠攝
東南網9月6日訊(本網記者陳楠)在地震監測設備旁跺了跺腳,屏幕上顯示出“人工地震”的波形;戴上VR眼鏡,進入虛擬災害環境學習避險減震知識...今天,記者隨“福建媒體百名記者訪大事件”團隊來到福建省地震局,探尋地震監測預警背后的故事。
在福建省地震局地震監測預警中心,有一塊看似普通的LED信息屏,上面顯示著日期、時間、天氣預報信息和地震圖文知識。一旦周邊地區發生破壞性地震,屏幕上會根據地震烈度閃爍藍、黃、橙、紅四色警示燈,發布地震位置、震級、局部烈度、地震發生時間、震源深度等預警信息,并倒計時提醒地震波到達時間。如果地震強度高,它也會發出響亮的警報。
記者了解到,這個與地震波賽跑的“神器”就是地震預警接收終端。它利用電磁波傳播速度遠快于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規律,在破壞性地震波到來之前,接收預警監測網采集分析的數據,發布預警信息,可以提供幾秒到幾十秒的應急響應時間。不要小看這短短的幾秒,幾十秒!地震預警可以提醒震區民眾采取緊急措施逃生避險,不會被強震打個措手不及。
省地震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地震預警信息服務是地震預警系統建設的“最后一公里”。福建經歷了晉江預警信息發布試點、試點范圍擴大和全省全面有序鋪開三個階段,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地震預警信息社會化服務。福建省地震局通過多年扎實推進地震科技創新,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震預警和烈度速報技術系統的研發,建成了地震預警、地震速報、烈度速報、 以及面向社會服務、秒級推送的地震預警信息技術系統。在全省地震臺網率先開展地震預警和烈度速報示范運行,實現首次觸發后5-10秒地震預警、1-3分鐘地震自動速報、3-5分鐘烈度速報、30分鐘-1小時破裂參數速報等應急地震信息產品輸出。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