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0月15日電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辦公廳今日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回應社會關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見》?!兑庖姟分赋?,為進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增強公開實效,提升政府公信力,要進一步加強平臺建設和機制建設,完善各項保障措施。
《意見》全文如下: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的意見
回應社會關切,提升政府公信力。
國辦發[2013]10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依法實施政府信息公開是人民政府密切聯系群眾、轉變政風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現代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穩定市場預期、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重要舉措?!吨腥A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施以來,政府信息公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顯著的成效。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信息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公眾對政府工作的知曉、參與和監督意識不斷增強,這對各級行政機關依法公開政府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及時回應公眾關切,正確引導輿論。與公眾的期待相比,一些地方和部門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政府信息公開缺乏主動性和及時性,面對公眾的關切缺乏回應和沉默,容易引起公眾的誤解或疑慮,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產生不利影響。為進一步改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增強公開實效,提升政府公信力,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是進一步加強平臺建設
(一)進一步加強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要主動解讀重要政策法規,妥善回應公眾質疑,及時澄清不實謠言,權威發布重大突發事件信息,切實加強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提升新聞發言人履職能力,完善新聞發言人工作流程,建立政府重要信息和熱點問題定期有序發布機制,使政府信息發布成為制度安排。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要圍繞國務院常務會議等重要會議的內容、國務院的重點工作和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及時組織新聞發布會, 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廳建成中央政府發布重要信息的主要場所。與宏觀經濟和民生密切相關、社會關注較多的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原則上每年應出席一次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或相關負責人每季度至少出席一次。國務院各部門要建立健全例行新聞發布制度,通過新聞發布會、組織記者采訪、答記者問、在線訪談等多種形式發布信息,增強信息發布的實效性;與宏觀經濟和民生密切相關、社會關注較多的相關職能部門要進一步增加發布頻率, 原則上每季度至少舉行一次新聞發布會。各省(區、市)人民政府要建立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依托新聞發布平臺和新媒體發布重要信息的制度。并指導本級政府部門和市縣政府加強新聞發布工作,進一步增強信息發布的權威性和時效性,更好地回應公眾關切。
(2)充分發揮政府網站在信息公開中的平臺作用。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政府網站建設和管理,通過更加符合傳播規律的信息發布方式,使政府網站成為更加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的政府信息發布平臺,在網絡領域傳播主流聲音。加強政府信息網上發布,將各類政府信息根據公眾關注點梳理整合成相關專題,以數字、圖文、音視頻等方式展示,使政府信息的傳播更具可視性、可讀性和可感性,進一步增強政府網站的吸引力和親和力。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決策要在政府網站上公開征求意見; 重要政策法規出臺后,針對公眾關切,及時通過政府網站發布政策法規信息,加強解疑釋惑;對涉及政府活動的重要輿情和公眾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要積極回應,及時通過政府網站發布權威信息,澄清事實真相、相關政策措施和處理結果。地方政府和部門負責同志要主動到政府網站在線訪談。拓展政府網站互動功能,通過領導信箱、公眾問答、網絡調查等方式,圍繞政府重點工作和公眾關注的熱點,收集公眾意見和建議。完善政府網站的服務功能,及時調整和更新網上服務, 并確保公眾能及時獲得便捷的網上服務。加強政府網站數據庫建設,逐步整合交通、社保、醫療、教育等公共信息資源和投資、生產、消費等經濟數據,方便公眾查詢。
(三)著力構建基于新媒體的政府信息發布和與公眾互動的新渠道。各地各部門要積極探索運用政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及時發布各類權威政務信息,特別是公眾高度關注的公共事件和政策法規信息,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互動功能,及時便捷地與公眾互動。政務微博、微信的開通要加強審核登記,制定完善管理辦法,規范信息發布程序和公眾提問處理回復程序,確保政務微博、微信的安全可靠。
此外,要進一步加強政府熱線的建設和管理,清理整合相關電話資源,確保熱線有人接聽,能夠及時解答公眾詢問。
第二,加強機制建設
(4)完善輿情收集和應對機制。各地各部門要建立健全輿情收集、研判和回應機制,密切關注涉及政府重要事務的輿情,及時敏銳捕捉外界對政府工作的質疑、誤解甚至歪曲和謠言,加強分析研判,通過網上發布新聞、組織專家解讀、召開新聞發布會、接受媒體采訪等形式,及時回應,以釋疑解惑、澄清事實、消除謠言?;貞婈P切,要用事實說話,避免空洞說教,真正起到正面引導作用。有關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加大網絡輿情監測工作力度,形成重要輿情監測報告, 并及時轉交有關地方和部門予以重視和答復。
(5)完善主動發布機制。各地各部門要緊緊圍繞黨和政府工作,主動、及時、全面、準確發布回應公眾關切的權威政府信息,特別是政府重要會議、重要活動、重要決策部署、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重要趨勢、重大突發事件及其應對處置等信息,增進公眾對政府工作的了解和認識。對發布的政府信息,依據法律法規做好保密審查,涉及其他行政機關的,應當與相關行政機關溝通確認,確保發布的政府信息的準確性和一致性。統籌利用新聞發言人、政府網站、 政務微博微信等媒體發布信息,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紙、新聞網站、商業網站等媒體的作用,擴大信息發布受眾,提升影響力。
(6)建立專家解讀機制。重要政策法規出臺后,各地各部門要及時組織專家通過各種方式進行科學解讀,讓公眾更好地了解和認識政府的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和改革措施。相關部門可根據工作需要,組建專家團隊解讀政策,提高政策解讀的針對性、科學性、權威性和有效性,讓人民群眾“聽得懂”、“信得住”。
(七)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各地各部門要加強與新聞宣傳部門、互聯網信息內容主管部門和相關新聞媒體的溝通聯系,建立重大政府輿情會商聯席會議制度,建立政府信息發布和輿情處置聯動機制,妥善制定重大政府信息公開發布和傳播方案,共同做好政府信息發布和輿論引導工作。
第三,完善保障措施
(八)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部門要把政府信息公開和提高信息發布的有效性擺上重要工作日程,讓政府的經濟社會政策透明、權力運行透明,讓群眾看得見、看得懂、看得監督,不斷把人民群眾的期待融入政府決策和工作中,努力提升“軟實力”,增強政府公信力和社會凝聚力。地方政府和部門主要負責人要親自過問,負責人要負直接責任,逐級落實責任,確保各項工作措施落實到位。要加強工作機構建設,已經設立專門機構的,要加強力量配置, 將專業水平高、責任心強的人員分配到關鍵崗位,特別是要選擇強有力的發言人;尚未設立專門機構的,要指定負責人,確保在處理重大突發事件和社會熱點事件時不失聲、不缺位。有條件的要盡快成立專門機構,保證必要的工作經費。同時,要為信息公開工作人員、新聞發言人、政府網站工作人員和政府微博微信相關人員列席重要會議、掌握相關信息提供便利條件。
(9)加強業務培訓。各地各部門要建立培訓工作常態化機制,經常組織信息公開工作人員、新聞發言人、政府網站工作人員、政務微博微信相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及時總結交流經驗,不斷提高相關人員的政策把握能力、輿情研判能力、解疑釋惑能力和應對引導能力。有關部門要將政府信息公開列為公務員培訓內容,進一步加強培訓,擴大培訓范圍。
(十)加強監督指導。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要共同努力,加強對政府發言人制度、政府網站、政務微博微信等平臺建設和管理的監督指導,進一步完善相關措施和管理辦法,強化工作考核,加大責任追究力度,定期通報相關信息,切實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確保平臺建設和機制建設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國務院辦公廳
2013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