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事故和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發生后,政府部門立即發布處置和搶險救災信息已成為通行做法。對于這種“負面新聞”的傳統觀念,各級地方政府也逐漸摒棄了“遮遮掩掩”的心態,避免被動地對外封鎖信息,學會在第一時間主動公布情況,滿足媒體的報道需求和公眾的知情權。毫無疑問,這是政府信息發布的一大進步。但是,突發事件的信息發布不能滿足于做一個發布的姿態。如果不采取正當的方法發布信息,特別是不遵循現代傳播規律,結果很可能適得其反。比如,一些地方在發布突發事件信息時,對災情信息持保留態度,或者含糊其辭,卻集中用筆墨介紹各級領導對事件的處理情況,按照政府內部公文的樣式發布信息,引起了公眾的反感和抵制。對于普通觀眾來說,在突發事件的第一時間,最需要了解的就是人員傷亡、財產損失以及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斷。其次, 觀眾想知道政府如何組織搶險救災,如何幫助受災群眾脫離困境。觀眾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在發布突發事件信息時,各級領導是如何重視并做出指示的。這些情況雖然對政府高效開展救援非常重要,但屬于政府組織內部的協調,不符合外界對政府行動傳播的預期。政府在發布突發事件信息時,不應該把自己塑造成“管理者”的角色,而應該在思維上把自己當成“服務者”。必要時,政府要學會“退居幕后”,淡化特定人員在處理突發事件中的作用。任何政府都有官僚主義,政府在日常工作中遵循一些官僚主義的規則是很正常的。但是,官僚制作為一種組織內部的關系準則,如果擴展到外部,就違背了政府治理現代化的初衷。一個縣長可以對他的下屬做出權威的指示,但他無權對一個普通公民的個人生活指手畫腳。作為政府信息發布者,我們必須打破政府官僚機構內部的封閉思維,學會與外界打交道, 學會用人們能理解的語言發布信息。有些政府突然發布信息,看起來是在發布信息,其實是在回避問題,看起來是在積極處理和應對。其實他們說的都是空話和套話。這種信息發布既不能滿足公眾的知情需求,又阻礙了輿論的正常傳播,可謂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對于災害現場的發布,只有領導的照片,沒有受災群眾的照片。他們甚至刻意美化領導,用PS等方法弄虛作假。這樣的信息發布會事倍功半,不僅沒有正面的傳播效果,還會讓民眾失去信任。政府信息發布不是不能展示領導干部的作為,但必須建立在政府與群眾互動的基礎上。對于領導深入險境了解災情,與災民溝通的場景,輿論并不反感。只要方法得當,適當展現領導干部的作為,也有助于拉近政府與群眾的距離。輿論不喜歡的是政客刻意與普通人隔絕,尤其是在信息發布的時候,讓人產生優越感。從政府的自我定位、表情、聲音,到領導干部的神色、姿態、衣著,一切都要符合現代政治傳播的邏輯?,F實中,一些不合格的信息被公布為“高級黑”。信息發布者的初衷可能是為了打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在實踐中也成為了領導干部的良好形象,結果卻是降低了政府和領導干部的形象。從方法論上看,理解現代傳播意識,掌握符合現代政治傳播規律的敘事方法,是做好突發事件政府信息發布工作的前提;從更深層次的價值來看,沒有遵循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混淆了信息公開的目標,傳播方式越花哨,傳播結果越不能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文/王鐘的報告/反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