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謝見習記者)2015年,我市糧食產量突破24億斤,實現連續12年增長,農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長8%以上。
農業改革深入推進,新型主體帶動規?;洜I。全市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合作社824家,注冊資本27.8億元。備案登記家庭農場164家,帶動土地流轉面積93萬畝,參與流轉農戶4.4萬人;規模經營面積72.4萬畝,農業種植保險面積217.5萬畝。
綠色優品帶動種植結構調整。通過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引領特色農業發展。勃利縣的黃秋葵、高鈣菜青、東星合作社等優秀種植項目成為新寵。全市經濟作物種植達到30萬畝,比上年增加10萬多畝。目前,我市共有綠色食品標志37個,有機食品標志17個,地理標志認證4個。
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引導各類經濟組織參與綠色農業產業發展,初步實現由單一種養業向加工銷售增值轉變。如樂寶紅豆沙、常升等公司已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格局。新晉升東星、九龍泉、綠海山莊等3家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我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44家,農產品基地發展到18個,帶動農民4.8萬人,安排就業3.8萬多人。
農業改革試點工作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工作和農村金融改革穩步推進。僅春耕期間,勃利縣農村信用社就發放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135筆,貸款金額1045萬元。
農業服務穩步發展,農業科技服務得到加強。各部門積極與省農科院、東北農業大學合作,推廣測土配方等實用新技術40余項。實施蔬菜村葡萄示范基地等22個農業科技示范區,核心面積5萬畝,輻射面積20萬畝。
加強信息服務惠農。依托七臺河農業信息網,發送農產品信息2萬余條。組建12316“三農”專家咨詢團隊,利用專家熱線開展科技咨詢服務。組織了50多次農業科技培訓,培訓農民5萬人。
勞務經濟穩步發展。通過多措并舉、多渠道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預計全年可轉移農村勞動力9萬人,勞務收入9億元。
加快發展“互聯網+農業”。第二期互聯網+農業講座培訓800多人,網上銷售地產農產品300個,打造了鴻盛蔬菜配送網等一批地方平臺。勃利縣被評為“全國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示范縣”。
美麗鄉村建設初見成效。通過專題會議,對全市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進行了總體部署,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市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制定了《七臺河市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確定了三年內創建10個示范村、90個標準村的任務目標。2015年,新建農業項目43個,其中村內道路63公里,路邊溝渠19.2公里,文化廣場1721340平方米,村綜合活動室8個1722平方米,村通水管網改造3個,新安路燈191盞,進一步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穩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