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報訊(記者耿)在中國農業大學工程學院的實驗室里,一臺黃綠色相間的農業機械格外引人注目。原來,這是一臺獲得201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高速單粒精密播種機。在新春佳節到來之際,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業大學理工學院的張東興,獨家揭秘這臺小小的機器是如何推動中國玉米少耕免耕播種機的升級換代的。
中國農業大學工程學院的張東興獨家披露了這種小型機器如何推動中國少耕或免耕玉米播種機的升級。新京報記者耿出品
玉米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廣泛。在實際生產中,玉米免耕播種機存在秸稈清理困難、精量播種單粒率低、播種質量難以控制等核心技術問題。張東興長期從事機械化教學和科研工作。12年前,他和他的團隊開始攻克多項技術難題,研制出高速單粒精密播種機。
“機器在實驗室里已經研究得很好了,到地面后會遇到各種問題。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團隊解決了該領域的一系列問題,終于有了這個讓我們略感欣慰的模型?!睆垨|興告訴記者,“兩年前,我們和相關廠商共同研發生產了這款機器,并進一步推廣到實際生產中?!?/p>
2019年,項目組終于有了重大突破。該項目創新了秸稈高效清理、高速單粒精密排種、播種深度均勻控制等關鍵技術,創造了技術模型和系列裝備。
張東興指著實驗室里的機械興奮地告訴記者,在高速單粒精密播種機的實際作業中,玉米會隨著機械圓盤的轉動一顆一顆地落到田間,實現單粒精密播種,避免了農民在田間繁重的勞動,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勞動強度,提高了玉米出苗的整齊度,節約了種子成本。通過這三個方面的改進,實現了玉米生產的低成本、高產高效。
記者了解到,目前該項目成果已在15個省市、11個國家推廣應用。該技術裝備已有9家企業轉化應用,技術優勢明顯,市場競爭力強,推動了我國玉米少免耕播種機的升級換代。
2020年,張東興和他的團隊將重點推進東北地區高效規?;a,同時推進黃淮地區玉米周年高產,積極跟進國際先進生產技術,深入開展智能化、信息化研究,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生產技術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