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一臺無人GPS播種機成為農民春播的新幫手,高科技的應用帶動了當地春播智能化、精準化、自動化。
連日來,在烏拉特前旗大舍臺鎮廟兒壕村的農田里,一臺無人播種機正沿著預設路線勻速前進,進行播種鋪膜作業,吸引了不少村民圍觀。廟兒壕村村民苗武子說:“這種無人播種的方式,讓我們這些‘老派’農民增長了見識,學到了知識。要想靠種田增收,就要利用現代農業技術搞精準種植?!?/p>
這臺無人導航播種機由內蒙古合興農牧有限公司引進,應用北斗衛星定位系統進行科學精準播種。公司總經理白恩澤說:“播種前,只需設定好線路和地塊數據,這臺播種機就能自動進行直線作業,主要適用于精量播種、土地整理等作業。每公里播種作業偏差不超過2厘米,保證了機組作業不重不漏,作業方便,每天可以完成100畝耕地的播種任務?!?/p>
當地種植大戶向陽告訴記者,與以前相比,這種精量播種方式可以使畝產出苗率提高10%,土地利用率提高10%,產量提高15%以上。他說:“這種精量播種方式工作時間靈活自由,白天晚上都可以進行,提高了播種質量,增加了農民收入。"
據白恩澤介紹,他們引進了12臺無人導航播種機,預計種植面積達2萬畝?,F代導航技術應用于農田和播種,進一步提高春播生產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他說:“我們依托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發展智慧農業,推廣使用無人機、大型氣幕噴霧機、谷物收獲機械等現代化設備,實現從種植到收獲的智能高效種植管理服務?!?/p>
據了解,烏拉特前旗依托智能定位導航系統和大型農機具,在耕作、種植、管理、收獲全過程提供智能托管服務,逐步提高智能機械作業的精準度和覆蓋率,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智能化和產業化水平。
內蒙古河套地區地處北緯40度農作物種植黃金帶,耕地1100多萬畝,素有“塞外糧倉”、“草原菜籃子”之稱。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當地農民越來越重視農業科技的應用,推進符合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標準化生產,農業生產水平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