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9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業機械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加強薄弱環節農業機械化技術創新研究和農業機械裝備研發推廣應用”,對推動我國農業機械化全面優質高效升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快速提高。2018年,我國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有望達到68%。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農機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農機作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問題。
其中,播種機械化率的不平衡相當明顯。要根據我國國情、農情,優化產業結構布局,探索各主體合作機制,打造一批優質農機裝備品牌,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奠定堅實基礎。
免耕播種機的應用現狀近兩年,在全國各地的農機展上,我們都能看到不同類型的免耕播種機。它們大多作業范圍廣,自動化程度高,但同時進口免耕播種機通常機體大,支撐力大,相對價格高。
進口機型更適合大面積耕地、大規模農場的生產,多與耕整地機械配套,采用聯合作業模式。
從這方面來說,這種免耕播種機更適合東北、內蒙古、新疆等地區,而在大部分耕地少、農民購買力有限的地區,更適合中小型產品。
根據農業農村部、財政部2018-2020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各地將免耕播種機作為開放優先補貼的農機品種,應予以補充。
目前,免耕播種機的補貼類型有免耕穴播機、免耕精量穴播機、牽引免耕穴播機、免耕條播機等。行數2 ~ 24,中央財政補貼800 ~ 3.65萬元。補貼類型的不同,充分體現了各地種植習慣和適用模式的不同。
強勁的市場需求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問題的不斷重視,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土壤保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兩年來,保護性耕作相關機具得到越來越多的推廣和應用。2018年,機械化深松深耕、保護性耕作和秸稈還田面積分別超過1000萬hm2(1.5億畝)、733.3萬hm2(1.1億畝)和5000萬hm2(7.5億畝)。
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和農機技術推廣站制定了東北等地區玉米主要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以玉米秸稈處理和播種為核心,免耕播種模式成為主要模式。
2018年,多地通過加大財政補貼力度,進一步推廣保護性耕作。免耕播種是秸稈打捆離田后的首選耕作方式,免耕播種機脫穎而出。
從農業的角度來說,免耕的一個優點是蓄水保墑能力更強。由于地表覆蓋有秸稈,土壤的水、肥、氣、熱可以和諧供應,干旱時土壤不易開裂。
近年來冬春季干旱明顯,尤其是去冬今春,東北、華北地區降水明顯少于往年,導致土壤墑情極差。使用免耕播種機進行抗旱播種是保證農業高產的重要措施之一。
除了常規作物,如小麥、玉米和大豆,機械化種植的還有油菜、棉花、馬鈴薯和雜糧等。,這些都是今后需要大力發展的薄弱環節,需要免耕播種機的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