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豆腐是一種罕見的農家菜。相比市面上的豆腐,更有營養,更爽口。相信80、90后的夫妻都是農村長大的,小時候都有和家人一起磨豆腐腦的經歷。下雨天家里不干農活,老母親就開始動員大家去磨豆腐腦,或者給家里添個好菜。就這樣,一個人放大豆,一個人推石磨。推動這個石磨不是一般的努力。幾個姐妹輪流磨,至少要一個小時,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邊推石磨邊聊。這可以說是一個快樂的童年。
豆漿磨好后,只完成一道工序,后面的工序更復雜。這時候孩子就不能再參與了。只有老母親的老經驗才能做好。孩子只能一邊玩,忽略大人的工作。年輕人自然沒有學到做石豆腐的精髓。漸漸的,隨著時代的變遷,相信很多年輕人對石豆腐的做法越來越陌生了。他們只知道豆腐可以在市場上買到,不用自己動手。作為一代代傳承傳統工藝的老祖宗,我覺得應該好好繼承。
說到石磨豆腐的做法,首先要從它的工具和配料說起:手搖石磨、豆腐手帕、豆腐袋和兩個干凈的木桶。配料:農場大豆或黑豆,石膏粉。首先,我們用石磨研磨干大豆,然后用背套去掉外殼,浸泡在溫水中。水量要盡可能覆蓋大豆表面。浸泡一兩個小時后,將黃豆浸泡在水中,用石磨研磨。
黃豆磨成漿后,將三分之一左右的開水倒入漿中。然后倒入豆腐袋中(目的是將豆腐和豆渣分開),用適當的力收緊袋口,使豆腐袋中的豆漿充分擠入木桶中。其次,將豆漿放入鍋中,用大火煮。此時,火應該不會太大。在等豆漿燒開的同時,往桶里放入適量的石膏,和少量的豆漿混合在一起(注意石膏的量要適量)。一般來說,一公斤大豆需要20克左右的石膏粉。因為鍋里的豆漿是高溫煮的,煮的時候很容易被拿出鍋。這時, 最好的辦法是關火,迅速將煮好的豆漿倒入攪拌均勻的石膏桶中。為了讓豆漿和石膏混合均勻,在另一個桶里來回倒。重復這個動作兩次。
以上過程完成后,等待桶內豆漿靜置凝固(此過程不可移動)。等一個半小時左右,就可以做下一道工序了:用勺子把凝固的豆腐放進豆腐皮里,把豆腐包緊,然后用案板或者其他重物壓住(為了把豆腐里的水擠出來)。兩個小時后,中間的石豆腐就可以做了。
想要做出原汁原味的農家豆腐,還得靠長輩們高超的廚藝。小時候吃的是我媽做的石豆腐。高興的時候就吃。她做的石豆腐很好吃,很好吃。又香又油。如今的老母親老了,美好的童年只能是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