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農學院時期禮堂
今天河北農業大學東校區
[閱讀技巧]
經清朝皇帝御準成立,以“振興農事”為己任,開創了中國高等農業教育的先河。
歷經110多年,成為中國高等農業教育探索史的縮影。
“農業教育不實踐得不到真諦,不實驗探不到精微,實踐和實驗都不能偏廢?!彼岢龅慕逃砟钤?00多年前就被置若罔聞。
它歷經了時代和社會的變遷,卻從未停歇,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農業人才。
《太行山路》是對它最好的詮釋;時代楷模李保國就是最好的詮釋。
是我省另一所百年名?!颖鞭r業大學。
中國最早的
創辦高等農業教育。
在保定老火車站的東南部,是一個繁華的商業區。
喧鬧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鱗次櫛比的店鋪,無不顯示出保定這座古老城市的現代氣息。
身處其中,很難想象這個第三產業極其發達的地區,在100多年前就是河北農業高等教育的發源地。
1902年,河北農業大學的前身直隸農業學校誕生在這片土地上。
當時已經奄奄一息的清政府為什么要在這里辦農學堂?直隸農校在河北乃至全國農業高等教育發展中占據怎樣的地位?
“清朝末年,國內國外。隨著西學東漸和改革思潮在中國的傳播,改革舊的教育制度,興辦新的學校,已成為當時開明人士的普遍共識。早期新學校的建立主要集中在工業方向,希望實現強兵這個富國的愿望。但由于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只有農耕,沒有農業法,許多有識之士認識到發展現代農業,建立新農校的必要性?!毖芯啃J范嗄甑暮颖鞭r業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吳雨晴介紹。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晚清重臣、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向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呈上奏章,說:“直隸貧瘠,不講求地理位置,光靠振興農事謀生是不夠的。查了一下國外,雖然是以工商業為主,而且特別注重農耕,部門統一,學校教……”
今天,這座紀念館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在河北農業大學西校區校史館,記者看到了一份奏折。奏折的最后,是光緒皇帝親筆批注的“知”字。
就在這三個字得到皇家批準的幾個月后,河北農業大學的前身——直隸農業學校誕生了。袁世凱任命其助手黃靖為學??偨浝?,校址選在保定西關霍家花園。
1903年,直隸農校成立一年后,袁世凱向清廷匯報了一年來直隸農工行政的準備情況。在談到農業學校的建立時,他寫道:“...教算術,理化,地理,歷史,金石學,動植物學,各種農學,五年畢業,科目準備充分,講課精彩,是農學的高級水平。
“從1903年清政府頒布的‘癸卯學制’可以得出,當時的農校辦學水平屬于高等教育。1904年,直隸農業學校改為直隸高等農業學校,由清部立案。這是直隸農校自創辦以來一直是較高教育水平的又一有力證據?!眳怯昵缯J為。
“從國立農林大學的發展歷程來看,這一時期只有兩所大學的前身成立。一個是華中農業大學的前身湖北農校。1898年由湖廣總督張之洞在省城東門創辦,初具中等教育水平。1906年起開設高等師范課程,更名為湖北高等農業學校,所以其高等農業教育要從1906年算起。另一個是南京農業大學,起源于1902年創辦的三江師范學校農業博物系,后并入私立金陵大學農學院和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到1914年, 私立金陵大學設立了第一個四年制農科,開始大學高等農業教育。"
吳雨晴告訴記者,“因此,直隸農業學校不僅是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之一,也是中國最早實行高等農業教育的機構,可以說是中國高等農業教育的第一所?!?/p>
這一觀點逐漸成為學術界的共識。1994年,著名農業教育研究學者周邦仁、許飛在《中國高等農業教育史》一書中指出:“直隸農業學校是中國大學性質農業教育的開端?!?007年,近代農業教育史專家、南京農業大學包平博士也在《二十世紀中國農業教育變遷研究》中寫道:“直隸農校是中國大學農業教育的開端?!?/p>
“中國的封建王朝是典型的農業社會。然而,長期以來,農民大多憑經驗耕作,并不把它當作一門科學。直隸農業學校的建立和農業教育的發展是近代中國出現的新生事物。它為中國傳統小農社會注入了新的科學活力,對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眳怯昵缯J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為河北農業科教奠定基礎。
“在袁世凱的推薦下,直隸農業學校首任總經理(校長)由他的助手正司道太黃靖任命。清代正司道臺的官階相當于現在的副省級,清政府對直隸農校的重視可見一斑?!眳怯昵绺嬖V記者。
目前關于黃靖的個人資料和辦學思想的描述并不多,但從他對1905年出版的《北直農報》白話刊物的介紹中,仍可看出他對振興農業的重視:“天下事,看似緩,實則急??粗h,真的近,這就是種地的事。雖然對人民來說是枯燥的事業,但確實是國家富強的基礎...請問,無論哪個國家,哪個人,離開了糧食,還能活嗎?”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直隸農校聘請了日本農學家那原正三參與籌建期,并聘請了多名日本老師和少數歐美老師。
建校之初先設農學和蠶桑,后加林學,分為預科和速成班。報名的學生都是中學畢業。
如今,我們已經很難知道當年入學考試的具體內容。但從“英語、語文、代數、博物、物理、化學”等入學考試科目的設置上,我們不難感受到對學生的嚴格要求。
“建校之初,專業課沒有專門的教材。外教授課,旁邊有專門的翻譯。翻譯的文本被編輯,然后印刷成教材。在校期間,我學習了26門課程,如‘作物、園藝、養蠶、畜牧生產、經濟和農業管理、農業制造和法律’。學校有一個農場試驗田作為學生的實習基地。實習考試包括‘解剖實習、養蠶實習、作物實習’等等?!焙颖鞭r業大學歷史博物館負責人夏志學告訴記者。
嚴格的教學要求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1905年,清部派員視察學校,并在評語中寫道:“本校教職人員適當,管理及師資均合格,設有考點、候課、展覽廳、器械部、實習室等。都是安排的很好,學生成績還是很優秀的。"
農業學校的優秀畢業生也受到清政府的高度重視。在河北農業大學歷史博物館里,有一份《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直隸總督楊世英關于直隸高等農業學校畢業生待遇的奏折》。根據奏章內容,畢業生按考試等級獎勵官職,考試獎勵分為五等。優級、優級、中級均命名為舉人,授予周知、知府等官職。中等水平以下可以繼續學習,考試通過后會有獎勵。
“可見農校對早期學生的培養、考核、獎勵是非常嚴格的。為此學校為河北乃至全國現代農業教育科技培養造就了一批基礎人才?!眳怯昵缯f。
在早期農業人才數量上,直隸農校首屈一指。據清朝1910年統計,“全國高等農業學校五所,學生530人,其中直隸一所,學生149人,占全國總數的28%,為全國之冠?!?/p>
之后,農校雖然經歷了清朝滅亡、民國建立等時代變遷,學校幾經易名,但其嚴謹的教學理念和良好的教學質量一直延續。
1933年入學的學生畢煥武晚年在《校史筆記》中寫道:“當時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專業水平都比較高。其中有畢業于法國巴黎國家農業學院的許教授...他們當中有很多外教……”
后來留校任教并在河北農業大學擔任教授的畢煥武,成為我國著名的農學家和作物栽培家。2013年,100歲的畢煥武教授在保定病逝。
“從1902年到1937年,學校招生約2000人,畢業約1000人。這些人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并不算多,但他們是一個火花,對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變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眳怯昵缯J為。
在此期間,園藝師、果樹專家孫興東,著名的大豆、牧草專家,我國玉米雜交育種的奠基人楊云奎等先后在該校任教。學校培養出了中國湖沼學和海洋動物學奠基人張西、著名化學家周發啟、國家民俗學家楊坤、作物遺傳學家祖德明等優秀畢業生。
新中國成立后,學校更名為河北農學院。學科門類齊全的河北農學院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支持全國高校布局調整:林學系調整到北京,參與組建北京林學院;畜牧獸醫系調入內蒙古,參與組建內蒙古農牧學院;農田水利系轉到武漢,參與組建武漢水電學院。
一時間,河北農學院贏得了“新中國農業教育發源地”的美譽。
貫穿始終的一個原則
辦學理念的百年傳承
熟悉河北農業大學的人,說起農大的師生特色,都會不約而同地說出“接地氣”這個詞。
在河北農業大學,從教授、導師到普通學生,只要是與農業相關的專業人士,總會往基層、大山、田間跑。對他們來說,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因為“農業科學,歸根結底,要落到實踐中才有意義?!?/p>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直是河北農業大學的基礎和特色?!白⒅乩碚摻虒W與實踐、實驗的結合;“科研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辦學原則和樸實的學風,在河北農業大學110多年的風雨歲月中一以貫之,積淀深厚。
實際上,農業實踐的傳統從河北農業大學建校就已經確立。
“直隸農校創辦之初,直隸總督袁世凱就認為‘只有農業工作,才須實驗性的調查和細化’。也就是說,我們應該通過科學實驗來采用新的農業技術?;谶@種認識,1902年建校之初,清政府還設置了直隸農業試驗田?!眳怯昵绺嬖V記者。
“最早的農場學校和農場試驗場的地址在保定老城護城河西南。以前有個菜園,叫獲嘉園。之所以選擇那里,是因為地方寬敞,占地400畝。二是因為一畝泉水從那里流下來,便于灌溉?!眳怯昵缃榻B道。
創辦之初,由農校候選人李擔任農業試驗田主任。當時,袁世凱派人從日本購買制煙設備,在農業試驗田設立煙廠,在農校學生的參與下開始制造香煙。仿制香煙成功后,他派人指導農民種植香煙。
1903年4月,慈禧和光緒皇帝參觀了西陵,在保定逗留了三天。袁世凱專門在城南門修建了一座宮殿,并贈送了一份特殊的禮物——農業試驗田出產的香煙。
“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都很高興,御前嘉獎,賜‘?!?。農業實驗場創辦的煙廠是中國自辦卷煙工業的開端,也是中國第一家官辦卷煙廠。后來這個煙廠和晉察冀煙廠合并,組成了現在的保定玉蘭煙廠?!毕闹緦W告訴記者。
在煙廠之外,其他科目的農業實踐也在試驗田里進行?!兑娮C中國一百年》這本書刊登了一張1903年農校師生用馬拉播種機播種實踐的圖片,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耕作設備。
1906年,直隸農事總會成立。同年,農業局和試驗田劃歸高等農業學校負責。因此,高等農業學校集農業管理、試驗田、農業推廣和農民協會于一體。這種模式極大地促進了直隸農業科技新知識和新產品的推廣,推動了直隸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键c逐漸成了學校的實習農場。
“試驗田分為養蠶、普通、園藝、技術四個部門。每個系派兩名畢業生現場實習。蠶桑系教學生種桑養蠶,綜合系培養學生種植普通作物;園藝部主要嘗試種植和繁殖特色花木和西式果蔬;工藝部是做煙酒罐頭等農副產品的?!毕闹緦W說,“蠶桑專業的學生有一個作業。入學時,他們會發幾個蠶種讓學生體驗從養蠶到繅絲的全過程。除了絲綢之外,當時技術生生產的產品有十二三種,有糖、栗粉、醬油、煙、酒、皂等?!?/p>
在過去的三四年里,農校的學生畢業后既有知識又有實踐,可以親自教農民如何種糧,如何種樹,如何飼養牲畜,如何制作肥料,如何把壞地變成良田,如何把細糧變成大糧,對改變傳統農業的封閉局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08年,清政府的有關統計列出了當時中國八個碩果累累的農業試驗田,直隸農業試驗田位列其中。在學科設置、實驗條件、人員配備、經費保障等方面規范,在農業人才培養、農業技術成果示范推廣、農產品加工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學校以學歷教育為主,農業試驗點以試驗研究為主,農業局和農會以對農民的技術推廣為主,相互協調,形成教學、科研、實驗、示范、技術推廣緊密聯系的體系,在全國農業高校中首屈一指?!毕闹緦W認為。
1917年,該校校長郝在《民國四、五年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成績報告》發表的導言中指出:“農業教育不經實踐,不能得其真諦,不經實驗,不能得其精微。實踐和實驗不可偏廢?!币粋€世紀前的這段話,今天依然發人深省。
至此,河北農業大學的辦學理念基本確立,傳承百年。
“太行山道路”
寫太行山上的論文。
2016年4月10日凌晨4點,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國突發心臟病去世,享年58歲。
李保國教授1981年從河北農業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主要從事山區開發和經濟林栽培技術的推廣工作。30多年來,李保國一直扎根太行山區,立志做“太行山新愚人”,把自己最好的論文和科研成果都寫在太行山上。他每年在山區耕作200多天,先后完成28項山區開發研究成果,培育了一批全國知名品牌,為農民增收28.5億元,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貧新路。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48小時,李保國仍在上班的路上。
“李保國教授是時代的先鋒,人民的楷模,我校教師隊伍的杰出代表。但李保國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他的事跡也不是個例。他的背后是學校30多年來堅持的‘太行山道路’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涌現出的一大批優秀教師和畢業生?!焙颖鞭r業大學黨委書記饒桂生認為。
太行山流經我省24個縣(市),800多萬人在此休憩。然而,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教育落后,到70年代末,太行山區的許多人仍然生活在貧困之中。太行山區的貧困問題已成為制約我省經濟發展的瓶頸。在當時的背景下,開發太行山成為我省的一項重要任務。
經過論證,河北農業大學選擇易縣楊家莊公社作為山區綜合治理實驗區。1979年,學校組織6個系、11個專業的40多名教授、中青年教師和科技人員,帶領100多名學生到太行山區,拉開了太行山綜合開發的序幕。
學校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山區開發總體思路:“在尊重生態規律的基礎上,首先解決太行山區人民的貧困問題”。為此,他們制定了“先治窮、先治窮、先治愚、先育人、先育人”的工作方針。
國家科委對楊家莊實驗區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在總結試驗區經驗的基礎上,1981年,確立了新中國第一個山區科技攻關項目——“河北省太行山區發展研究”,列入“六五”計劃。從此,一場大規模、多學科的太行山開發戰役在河北省太行山區全面鋪開。
1986年2月,太行山開發研究通過國家鑒定。當時主管農業的副總理萬里作出指示,要把這個經驗推廣傳播。國務院發來賀電,祝賀教師和科技人員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經濟文化極其落后的山區播撒科技火花?!斑@不僅為太行山區的人民創造了福音...也為其他山區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經驗”。
國家科委在賀信中說,這一實踐“指出了一條送科技進山、振興貧困山區的新路,即太行山道路”。這就是“太行山路”這個名字的由來。
多年來,河北農業大學堅持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先后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五項。1996年,中共宣傳部將河北農業大學師生在“太行山道路”實踐中的精神品質肯定為“艱苦奮斗、敬業奉獻、求真務實、愛國為民”的太行山精神。
“太行山道路”還在不斷拓展延伸?!皥猿痔猩降缆?,弘揚太行山精神,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成為學校的鮮明特色和優秀傳承的現實寫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天的農大人能夠更有力地續寫這篇文章?!别埞鹕f。
從最初的幾十人招生到如今的42000人。110年來,河北農業大學培養的30多萬畢業生,就像30多萬顆種子,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將農大精神播撒在河北現代農業發展的每一個角落。(本文圖片由河北農業大學歷史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