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扶拖拉機,是中國農村一個時代的記憶,即使今天,這個名字仍然家喻戶曉。然而,這些年來,農村拖拉機的數量已經越來越少。拖拉機的聲音,曾經的時代的象征,現在只能留存在回憶中。
隨著時光的流逝,當年開拖拉機的主力軍已經漸漸變老?,F在,能夠熟練掌握拖拉機,并且將其應用于農業生產的越來越少。農村能夠看到的拖拉機大多數都已經銹跡斑斑,很難想象當年它們是農業機械的王者。
在90年代至2006年取消農業稅之前,拖拉機是中國廣大農村的重要農業生產工具。當拖拉機成為鄉土記憶時,它也反映了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的農村和農業社會的變革。經過80年代的摸索和發展,90年代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的頂峰和成熟期。進入2000年以后,隨著農村的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農民職業化,不再單純依靠土地生活,獲得了更多的自由。土地依附關系瓦解,新的農業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土地入股、土地流轉等不同土地政策更加靈活。
因此,手扶拖拉機是伴隨著農業生產活動而出現,并逐漸消失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大約在80年代末期,隨著新的土地不斷開墾,農業增產增收,靠人力和畜力的農業生產力已無法滿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帶來的農業工具的轉變。犁地、耙地、播種、灌溉、收割、打場、脫粒、運輸等農業生產環節對農業機械的依賴程度很高,在這樣的農業生產需要下,拖拉機成為了以農為業的家庭必備。
90年代左右,拖拉機最盛行的時候,根據不同的匹力,一輛要3000-5000元不等。那個年代,這樣的價格一戶人家往往承擔起來比較吃力,家里兄弟多的可以合伙購買。農忙時,輪流使用,農閑時,拖拉機開進機棚里,自家兄弟們共同維護拖拉機,也有開拖拉機出門做生意,跑運輸。開拖拉機上公路的人和今天開車一樣,都要持證開車,也得有駕照。如果在農田里干活的,只要駕輕就熟即可。
拖拉機是我們這代人的記憶。童年時光,農忙時候,拖拉機不停的穿梭于田野間。大人們忙著農活,我們也幫忙著打下手,做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割麥子、掰玉米、起花生等。農活干的差不多時候,也會把弄兩把拖拉機。那時開拖拉機有點“上癮”感覺。收割上來的莊稼摞的高高,為了不倒下來,就要用繩索固定在拖拉機兩邊。我們就用盡力氣拽繩子,回家的路上我們就趴在上面,攥緊繩子,在顛簸的田地里十分危險。遇上拖拉機輪子陷入泥坑,那就是大麻煩,人多了可以推出來,四處無人幫忙了,只能卸車,這也是種田為什么會很辛苦。
農業的變革,時代的進步,手扶拖拉機不可避免的淘汰,取而代之份是更專業化、更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職業農機手出現,承包了所有的農業環節。老驥伏櫪的拖拉機偶爾出現在田野間,用它高亢的柴油發動機聲音訴說著曾經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