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家原籍山西洪洞,順治年間董家由祖籍遷至沁陽市柏香鎮南關村。相傳在明末清初,南關村是一片紅沙土地,揚沙遍野,寸草不生。鎮上有一個傳統的習慣,就是剛剛遷來這里的人家都要盡快殺一頭毛驢,將驢血撒到宅院四周鎮宅辟邪,才能安居樂業。 為了生存和生計,董自振便殺了自家的一頭驢,并按照祖上傳下來的烹制技藝,經過改良,將驢肉做成熟,拿到集市上去賣。因為是用老湯熬制, 在制作過程中又特意加入了十幾味中草藥。經過精心烹制,董自振煮出的驢肉果然與眾不同,不僅骨酥肉爛,而且味道鮮美、回味無窮。一傳十、十傳百,鎮子上的人們都來買老董家的驢肉。但是董自振并沒有滿足當時的狀況,他四處拜訪能人賢士,不斷汲取民間飲食精髓,并且依照當地流傳的《黃庭經》中的養生方法,經過反復調制,不斷改進加工,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老董家“鬧湯驢肉”,從此代代相傳。 受社會環境和經濟條件差異所限,董家“鬧湯驢肉”的發展也經歷了興衰參半的艱難過程。但無論興盛還是衰落,董家傳人始終堅持“做人要真,驢肉要真,手藝要真”的原則,秉承一個“真”字,使董家“鬧湯驢肉”盡享三百年之聲譽。 上世紀九十年代,董家第八代傳人董俊詳將董家鬧湯驢肉推進焦作,這標志著董氏“鬧湯驢肉”在焦作扎根下來,并傳承發展。借助焦作山水優勢和豐厚的人文底蘊,老董家提出“游山水焦作,吃老董家驢肉”的口號,力爭要把老董家鬧湯驢肉打造成與“四大懷藥”齊名的地方特色名吃。因此,在原汁原味傳承董家鬧湯驢肉制作技藝的基礎上,董家第九代傳人集合現代人的飲食口味和飲食習慣,不斷改良創新,推出百余種各具風味的驢肉系列菜譜。其中驢板腸,驢蛋白,元寶湯更是系列菜譜中的上品。 懷慶老董家酒樓開業以來,始終堅持在原汁原味傳承老傳統,老工藝,老口味的同時,運用現代烹飪技術隊菜肴進行提升發展,促進了董家鬧湯驢肉的精致化,標準化,高檔化。而老董家也致力于把老董家驢肉打造成焦作餐飲界的一張閃亮名片,要讓來過焦作、吃過老董家驢肉的人們只要一提起老董家,就嘖嘖稱嘆。如今,外地游客到焦作不吃老董家驢肉、不帶“四大懷藥”回家,就像身在云臺山而不入其門一樣,是外出旅游的一大憾事??梢哉f,懷慶老董家已經成為具有懷府歷史文化地域特征和民俗風格的知名品牌,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餐飲文化符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