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小姑娘做了一臺馬鈴薯播種機,施肥、播種、起壟、覆膜一次完成。
馬鈴薯覆膜溝壟栽培是近年來在西北黃土高原旱區廣泛應用的一種抗旱種植模式。研究表明,該技術比露地栽培增產20%以上。但由于缺乏配套的種植工具,目前采用的是先覆膜后人工播種的分段作業模式,勞動量大,作業質量差,急需實現機械化聯合作業。
禹城綠河機械工程師程研究了兩年的馬鈴薯起壟覆膜播種機。她設計研制的馬鈴薯地膜覆蓋播種機,可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種、起壟、地膜覆蓋,增加了地膜覆土功能。馬鈴薯施肥播種起壟全覆膜覆土機主要由機架、排肥系統、排種系統、變速箱、開溝機、地輪、跳躍覆膜裝置、碎塑裝置和覆膜機構組成。液壓偏置懸掛裝置主要由磁感應液壓缸、上滑柱、下滑柱和懸掛架組成。其中,懸掛架通過上下滑柱和上下滑套與機架連接, 磁感應液壓缸安裝在機架和懸掛架之間。
該排種系統為勺鏈式排種器,也是目前中小型馬鈴薯播種機廣泛使用的排種器。該機排種器采用12A型鏈條,每隔六節設置雙面彎板安裝種勺。種子箱主要由補種箱、排種箱、隔板和破拱裝置組成,隔板安裝在補種箱和排種箱之間,破拱裝置安裝在排種箱的下部。工作時,勺鏈式排種器順時針旋轉,種薯中的排種勺在充種取種時帶動周圍的種薯向上運動,在其周圍形成一定厚度的驅動層。與此同時, 子種子箱下部的種薯流到主種子計量箱,以補償種鏟帶走種薯。通過調節隔板的上下位置,可以改變盛種高度。由于切好的土豆流動性差,會出現架空現象。為了避免由于播種箱補充馬鈴薯的延遲而導致種子夾持高度降低的問題,在播種箱下方設計了破拱裝置。該裝置由地輪驅動沖擊安裝在種箱上的橡膠板,橡膠板振動破拱,解決了切好的馬鈴薯流動性差造成的架空問題。
該機的田間試驗于2017年5月在甘肅中部黃土高原干旱農業區蘭州市西固區進行。實驗土壤為黃綿土,含水率為17.54%。田面平坦、疏松、雜草少。馬鈴薯種薯的物理力學性能為56.4毫米×44.3毫米×31.8毫米,含水率為71.3%,平均單粒質量為39.8克。工作時,播種機通過液壓偏置懸掛裝置與拖拉機三點懸掛架連接,播種機地輪在拖拉機的牽引下帶動排肥系統和排種系統工作, 勺鏈排種器將種薯拋入銳角翼形開溝器開出的V形種溝中。開溝器后面的薄膜上的跳躍覆蓋裝置鏟起土壤,并將其舉過覆蓋機構,將其運輸到覆蓋裝置。土壤挖好后,躍起式地膜裝置在地表形成兩個壟,中間一個小壟,兩邊半個大壟。土壤整形粉碎裝置進一步修整壟形,覆膜機構將薄膜鋪在已成型的苗床上。該覆蓋機將由跳躍覆蓋裝置輸送的土壤直接在種植行上方和膜邊緣鋪展在膜上。在該單元的第一次操作中形成中間的小脊和兩側的半大脊,并且在下一次操作中連接相鄰兩排半大脊,并且連接大脊表面中間的膜邊緣, 不留空白區。田間試驗表明,膜下播種深度合格率為96%,種薯行距合格率為98%,補種指數合格率為5%,漏種指數合格率為4%,種行覆蓋寬度合格率為98%。種子行覆土厚度合格率為97%,相鄰行距合格率為98%。滲孔間距合格率為96%。
禹城綠禾機械的程設計的馬鈴薯施肥、播種、起壟、全膜覆蓋、排種覆土機,滿足了全球覆膜高產栽培的技術要求。田間性能測試指標均達到國家和行業標準要求,排種性能指標高于同類馬鈴薯播種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