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內媒體11月25日報道,我國自主研發的無人聯合耕播機于11月25日在揚州市廣陵區沙頭鎮通過田間試驗,將于今年正式應用于小麥播種作業生產。
根據無人自動駕駛中耕機在田間的實際演示,該機器可以實現自動耕作、施肥、除草等一系列農業生產過程。旋耕深度可達22厘米。
此外,該機依托高精度導航和自動駕駛模塊,可實現自動掉頭、后退等種植功能。揚州市江都區高級農藝師紀說:“這種智能化的高科技農業先進成套設備,未來將廣泛應用于稻麥生產,將徹底顛覆農業生產現狀,改變傳統落后的作業模式,是我國稻麥生產的又一次質的飛躍?!?/p>
智能化、無人化養殖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而且結合我國廣大的農業區域環境,更適合機械化、智能化、無人化的農業生產作業。平衡施肥,播種深度和播種寬度一致。有利于形成標準化的農作物種植,更好地控制農作物種植質量。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的現狀仍然是小規模經營生產,耕地分散,機械化程度低,導致土地的適度經營成本無法降低到合適的水平。并且隨著當前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土地耕種的勞動力成本將進一步上升,這對國內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非常不利。
為了解決這種痛點,同時也為了提高國內農業機械的智能化、科學化水平,從2008年開始,揚州大學張宏成教授、張瑞紅教授組織國內作物栽培、智能控制、農機生產企業和一線農機人員組成專門的科研團隊,研發智能化、無人化農業機械等先進裝備。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大學張宏成教授介紹:“這是我們經過近10年的努力,投入2000多萬元,組織多學科專家和農業一線科技人員共同攻關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這套成套裝備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將有力推動我國農業技術向現代化、智能化、高效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