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享有“山清水秀、沃土甘泉、四時咸宜”的美譽。全市機動車保有量115萬輛,其中汽車88萬輛,摩托車23萬輛,非機動車近200萬輛。重卡近13萬輛,占車輛總數的15%。宜春也被稱為“貨運之都”。
伊春始終堅持走科技強警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中小城市規模建設中,充分運用了大數據思維和大數據技術,實現了大數據在中小城市交通管理中的應用和落地。
交通管理工作面臨的現狀和挑戰
和大多數同等規模城市面臨的現狀一樣,交警業務管理層面的警力不足、資金短缺、人才匱乏,已經成為中小城市交通管理的普遍現象。
在道路管理層面,受城市功能布局、道路資源、路網結構、交通組織等因素影響,宜春在交通擁堵、交通安全管理、交通秩序管理等方面壓力較大。
對宜春交警交通管理的思考
①優化交通組織,提高道路通行率。
針對上述交通管理現狀和挑戰,宜春交警首先從交通組織方面考慮解決交通問題的途徑,與高校專家共同制定了《宜春中心城區交通組織與管理優化》標準,為宜春市交通組織優化提供了標準化參考。
②利用信息技術提高交通管理效率。
在全市網絡架構方面,宜春交警建設了全市視頻專網,形成了支隊與大隊“統分結合、分級應用”的良好協作模式,開發了契合實際業務的應用系統。在架構方面,采用了云邊緣融合和多層認知架構,保證了系統的科學性和穩定性。
宜春市交通警察管理辦法
(1)因地制宜,構建城市的網絡架構。
統一的網絡架構有助于減少重復建設,解決基層技術人員短缺、扁平化應用共享、邊界資源共享、數據共享等問題,打造“兩級獨立運行、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運行機制。
②基于實戰,定制R&D智慧和控制水平。
R&D與一線民警緊密結合,形成了宜春“七智”(即顏回、鄧輝、惠民、秦暉、惠芝、惠腦、易慧)特色交管理念。以感知和控制為基礎,以核心業務為導向,以服務和指揮的協同為抓手,以數據大腦為中心,以智能高效的運維為保障,構成了伊春交通管理科技信息化的框架體系。
③大數據加持,賦能宜春交警信息系統底層能力。
宜春交警不斷加強大數據綜合應用。在大數據能力的加持下,宜春交管需要科技警力,實現多項具有宜春特色的實際應用效果。
不斷夯實大數據的基礎。
宜春公安交管建立數據庫,將物聯網的感知數據與信息網絡的各類業務數據進行整合,通過數據聚合和數據治理形成數據應用,再通過數據開放共享為各類業務應用提供支撐。
交通業務智能認知引擎
作為“智慧大腦”中認知決策的核心能力,為各類交通管理業務應用提供大數據智能挖掘、智能決策算法、交通仿真等能力。目前,態勢系統、智能交通燈控制系統等系統依靠認知引擎來建立和優化交通評估、診斷、擁堵預測、仿真建模和各種信號控制算法。
成果簡介
①全球交通態勢分析,助力數字化交通擁堵控制。
利用前端IOT感知數據,結合交通工程模型和大數據技術,描述城市交通運行規律,提供全道路場景交通流運行狀態監測、問題報警、擁堵預測、交通決策等業務手段,提升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
②多策略并行交通信號控制,提高通行率。
結合宜春道路交通運行特點,充分優化人、車、路網絡,利用物聯網感知數據,結合AI交通決策控制引擎統一調控中的專家模型和人工經驗,建立具有宜春特色的智能交通信號控制模式。
(3)重點車輛數控化應用,確保重點車輛安全監管。
重點車輛的管控是宜春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宜春交警圍繞重點車輛“出車前”、“出車中”、“出車后”三大流程,實現端到端的業務管理。
④電動自行車管理:閉環管理,數據共享。
關于電動自行車的安全管控,宜春交警在違法抓拍、數據審核、曝光教育、數據分析等方面初步實現閉環管理,根據統計分析數據定位大量共享電動自行車企業,推動企業內部對騎行者的安全教育。同時,數據將與城管、公安、社區等部門和機構共享,共同探索聯合治理和服務的新模式。
⑤一張圖融合指揮,打造實用的一體化指揮。
通過對城市交通信息的研究分析,制定相應的交通管理策略,對設備、報警、警力、通信資源進行跟蹤聯動,形成一體化、一體化的指揮模式。
在“七智”體系框架下,伊春公安交通管理以業務為導向,以AI和大數據為核心能力,圍繞伊春交通管理現狀,不斷加強中小城市交通管理創新應用與實踐。